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栏目>社科园地

社科研究:做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研究

日期:2024-09-1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9-14

做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研究

万盛经开区图书馆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部署安排,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未来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行动纲领。从“宜居”“宜业”“和美”三重建设要素审视和美乡村的内涵要义;从农业强国、乡村建设、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三个视角分析建设和美乡村的价值意蕴聚焦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村民增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提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思考。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充分反映了我国对农村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亿万农民建设美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指明了前进道路。本文以黑山镇近年来的乡村振兴建设作为案例讲述如何做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

(一)宜居乡村

宜居乡村是指适合农村村民长期居住和生活的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则是农村居民在聚居中所涉及到的生活、居住和基本生产活动相关的生存环境”。乡村作为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农民情感寄托的家园故里和精神港湾,打造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庄形态,能有效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百姓幸福度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要素。经过8年接续奋斗,全国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乡村水电路网、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基本公共服务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既要理顺“城”的一边,也要顾好“乡”这一头,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协调发展。需要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为靶心,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提升人居环境,美化和优化乡村宜居生活空间,提升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让广大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二)宜业乡村

宜业乡村是指要为农民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剧了村庄的空心化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不仅弱化了农村家庭的经济组织功能,也使乡村面临无人治理的局面。农村青壮年和知识人才的流失,导致农村建设和发展主体力量严重缺失,农村生产力随之急剧下降,使农业生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实践证明,唯有培育、发展好乡村主导产业,才能妥善解决农村隐性失业以及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增收问题,也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鉴于此,亟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开拓乡村发展空间,并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持续长效发展,探索和拓宽群众致富新途径,为乡村经济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和美乡村

和美乡村是指安定有序、和睦美好、和睦统一、和谐美丽的乡村。和美,即和谐、和顺、美满之意,是一种理想状态。其中,“和”是内在属性,“美”是外在表现。易言之,乡村不仅要塑环境之“美”,更要铸精神之“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使农民“口袋富”,也要使农民“脑袋富”。然而数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文化认同等趋于多元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二、黑山镇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成就

近年来,黑山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围绕“五大振兴”,持续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余家,形成猕猴桃、脆桃、方竹笋等特色优势产业,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7.2%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镇、国家级卫生城镇、市级乡村旅游重点镇等荣誉。

(一)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夯实群众致富基础。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紧扣产业培育治本之策,在谋产业、引产业、抓产业上聚焦发力,不断强化特色产业发展组织保障和规划引领,统筹整合衔接项目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农业大户发展农特产品种植、加工等产业。投入1.5亿元,升级打造黑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一品一标”要求改造“川猕1号”“红阳红心”等优质猕猴桃基地1.3万亩,规范发展脆桃1000亩、山桐子800亩、茶园700亩、蓝莓200亩,惠及农民近3000余人,形成四季花开、四季采摘的“水果公园”。以北门村万亩方竹笋资源吸引雪瑞盛泉公司投资建厂,笋制品产值达1.85亿元,远销中外,成功解决家门口就业30余人。以天星村千亩竹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建立竹片加工厂,实现全村居民累计分红6万元。以敬老院闲置资产入股黑山腊肉制品企业,以传统古法结合现代工艺制得黑山谷老腊肉、川味香肠、广味香肠等产品,广受好评,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4.5万元。开发鱼子“万盛后花园”陆空资源,打造集滑翔伞、骑马射箭、热气球等功能于一体的嘉游运动小镇,不断吸引区内外游客打卡体验。依托林口云海、桃花源、山涧云麓等景观优势,吸引社会投资8000余万元,打造文书老院、渡云栖、栖林楠苑、匀净·三榭等风格各异民宿20余家。瞄准旅游服务大市场,引导各村以承接清扫保洁服务、停车充电服务等方式,带动灵活就业300余人。

(二)以人才振兴为“关键”,拓宽乡村建设门路。

黑山镇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自2020年以来,引进人才16人,建立青年人才库,涵盖硕士研究生、致富带头人和本土人才等30名优秀人才。吸引各类高中级专业人才扎根黑山。组成“高级农技师专家大院”,带领28名专业技术人员,培育20多类水果品种,推广新技术24个,开展技术指导700余次。积极推进农业人才培训、学习,支持鼓励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开展系统性培训与外出考察。还着力培养一批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奉献农村的本土化人才队伍,涌现出了徐永强、李官洪等一批本土人才,让原乡人留得安心、干得开心、回报有信心。依托稻草援助中心,成立黑山镇稻草援助基金,号召辖区民营企业、农业大户、单位职工等捐赠善款、物资,主要用于援助辖区脱贫户、监测户、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学儿童、生活不能自理等弱势群体。20239月,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黑山特色名优农产品协会向黑山镇稻草基金捐赠善款19000元。

(三)以文化振兴为“保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辖区内拥有黑山棕编技艺、请水文化和鱼子黄鳝土法制作技艺等市区级非遗项目。投入资金完成村、社区文化硬件文化配置。创作一系列以弘扬黑山公路建设精神为题材的歌曲、朗诵、话剧等作品,《黑山乡风文明歌》四处传唱,深化了家风建设。消夏音乐会、旅居儿童之家等已经成为了黑山文化名片。深化“学习二十大精神”主题教育,利用八角运动公园、笼式足球场、八角网球场等场所,举办广场舞、摄影赛、书画展、草坪电影等活动。打造“黑山大舞台”文化服务品牌,定期举办“魅力黑山・快乐采摘”“归心黑山”等群众性活动。建强农家书屋,开展阅读红色经典、制作“红色”拼图等主题活动,传播理想信念种子,让乡村文化“根深叶茂”。

(四)以生态振兴为“支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立足黑山镇高山富氧生态优势,高举“绿色指挥棒”,守好“绿色责任田”,坚持和贯彻生态环境新发展理念,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按照“一挖·二旋·三种”工作法,翻耕土地610亩,耕地补足完成率100%;扎实开展撂荒地核查工作,高标准复耕复种撂荒地680亩。全面落实林长制,尽锐迎战持续高温天气,实现11万亩森林“零火情”目标。深化农户庭院改造行动,建成“开心农场”等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70亩,天星桐梓园、鱼子大铺子、南门林口成功创建市级美丽宜居村庄。规范运行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机制,推广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天星村成功创建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建成投用污水处理设施36套、集污管网38公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472户,实现农村污水处理治理率100%,四个村均成功评选“重庆市绿色乡村”。

(五)以组织振兴为“引擎”,助推乡村振兴。

黑山镇党委下辖12个基层党组织,共有党员321名。出台《黑山镇村(社区)工作运行规则》,建立健全“一肩挑”后村级班子运行和管理监督机制,优化调整鱼子村班子队伍;创办科长课堂、年轻干部“微讲堂”,为36名党员干部搭建学习交流、钻研业务、提升本领的广阔舞台和实践平台,努力造就一支堪当黑山高质量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凝聚群众、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能力和水平,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资源、重要平台和强大引擎。

三、黑山镇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黑山镇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挑战

1.农村人居环境存在问题。

2.农村产业体系存在问题。

3.乡村治理存在问题。

(二)黑山镇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应对策略

1.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2.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3.加强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制度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4]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5]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权威解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J].乡村振兴202242(06).

[6]苏琦刘瀛蔚张慧瑜.逆城市化的美丽新乡村——以河南信阳郝堂村的基层乡建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1).

[7]刘焕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J].旗帜,2023(01).

[8]金文成.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3(01).

[9]郭岩峰张春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3(02).

[10]郑有贵.守好“三农”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J].红旗文稿2023(05).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001).

(本文略有删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
Baidu
map